中美大学社交文化差异
乔丹 弗里
一提到美国大学文化,许多人都会立马联想起《美国派》中荒诞放纵的场景。但影视作品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往往夸张演绎的成分居多,要想真正了解一个美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还是要听一听当事人自己的描述。我叫乔丹,现在是一名美国海军学院的大三学生。虽然目前我在上军校,但三年前我曾在凯斯西储大学就读。我的特殊求学经历和我与在其他美国大学读书的朋友们使得我能够以当事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来解读美国的大学文化。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美国,并且列举一些我在中国上学时发现的两国文化差异。虽然我只在首都师范大学呆了六个月,但我已经可以感觉到两国大学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我不能说我对一个普通中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我希望通过我有限的认知为大家提供一个笼统的对比,同时也希望展现给那些对美国大学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在美国上大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先让我来简单介绍一点我在美国升学系统下的求学经历。我的故事要从高中准备SAT考试——也就是美国的高考时说起。SAT分数,高中平均成绩(GPA),以及课余社团活动经历是一个高中生能够被心仪大学录取与否的决定因素。与中国一样,最好的学生去最好的学校,而大学的好坏是由学校声誉和教学质量决定的。最炙手可热的美国大学是赫赫有名的常青藤学校,只有成绩最好,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才可以得到录取。我的申请材料可以说是相当有竞争力的:我的 SAT分数很高,高中成绩很好,而且我还是橄榄球,篮球和垒球校队的队长。这是一份很“给力”的申请,但还是不足以让我顺利进入我的理想大学——美国海军学院。于是退而求其次,我被我的第二志愿——凯斯西储大学录取了。在那里的一年中,我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努力学习,并代表我们学校的橄榄球队打比赛。第二年,强忍着离开西储校友们的不舍,我从新申请美国海军学院并被录取。从转学至今,我已经在海军学院学习生活了三年,并享受着在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在美国的大学中,我参加兄弟会姐妹会的派对,为校队打球,学习我喜欢学的科目。我很享受美国式的大学教育并珍惜我交到的所有朋友。然而我意识到世界各国都有自己不同的大学教育系统,如果有机会我很想体验一下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和美国大学的相同与不同——因为我是中文专业的嘛。通过和首师大的学生和一些北京本地朋友的交往,我对中国大学文化有了一个大略的认识;我希望通过我的文章能让你们对美国大学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我不能说每个美国大学生都有相同的大学经历。事实上,在美国每个大学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比如说,有些美国大学以他们的严谨教学及课业繁重的快节奏生活而著称;其他的一些学校则以他们疯狂的派对文化而著称,或者说“臭名昭著,”尤其是那些位于纽约,洛杉矶,华盛顿以及迈阿密之类大城市的大学。当然了,美国的校园文化远不止我提到的这两点,但由于篇幅所限,就让我们以点带面,先来了解一下这两种看似相对立的美国大学的“性格”吧。
前者提到的以学风严谨著称的大学最吸引有职业目标和理想抱负,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这类学生特别喜欢钻研,在毕业后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比如说希望找一份收入高又体面的工作。因为繁重的课业负担,每周有很多晚上,甚至周末,学生们都在图书馆里绞尽脑汁地写论文或准备考试。然而后者提到的学校呢,则“闻名”于它们的狂欢派对和拼酒酗酒。有趣的是,每年美国甚至还有这类派对学校的排行在网上公布!在学究气氛极浓,学业极繁重的大学和光知道狂欢派对的大学之间有一个“平衡区域,”大多数的美国大学就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我把它们归纳叫做“拼命学,痛快玩”的大学。我的意思是说,在周一至周五的时候这些学生们埋在书堆里为了高分儿拼命,而到了周末他们则喜欢到酒吧夜店,或者就在学校附近谁的家里面放松痛快玩儿。我觉得这类“拼命学,痛快玩”的大学很能代表美国的文化。可以这样说,大多数美国大学生都希望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但在学习之外,尤其是周末的时候,合理释放压力的狂欢是被普遍接受的。
美国人认为上学期间因学习压力很大,放松减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很多学校都设有大型的健身休闲设施,例如健身房,游泳池,击剑馆,台球厅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校的预算要花到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比如说在考试周的时候,有些大学会专门雇来按摩师给学生免费按摩来缓解学习压力。除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外,学生们也各有个的减压方法。有一些学生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打游戏或看电影来调节心态;然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通过狂欢派对以及拼酒酗酒来释放学习压力——这也是我觉得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很不一样的一点:我从来没有在首师大见过类似于我在美国常去的宿舍派对。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美国大学文化中的颇具争议性的兄弟会和姐妹会了。
兄弟会和姐妹会被看作是美国大学的“学生会,”它们普遍以希腊字母命名,有点儿“帮派”的感觉。我并不清楚这个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哪个地方沿袭下来的,可几乎四分之三的美国大学都有这种“学生会”。姐妹会,顾名思义,是女生参加的学生会,和兄弟会一样,主要是组织会员参与到社区公益活动之中来。许多姐妹会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兄弟会。由于两拨人交往甚密,经常玩儿在一起,因此有不少会员开始约会,甚至到最后结婚。兄弟会和姐妹会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兄弟会更经常组织派对并作为一些特殊活动的主办方。兄弟会,说白了,就是一帮通过递交申请成为“结义兄弟”的男孩子们。每年各个兄弟会都会从大一新生中选择最能体现它们团会精神的人吸纳成为新会员。加入兄弟会,对于新成员来讲,就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交圈。许多兄弟会策划社区服务项目,帮助学校组织校区内的公益活动。除了做慈善以外,兄弟会还喜欢在校园内发展社交关系网以及举办派对。大多数兄弟会在校园内都有他们自己专属的房子,供 30 到50个“兄弟们”住在一起,这种兄弟会的宿舍也常常作为举办派对的聚点。兄弟会的派对常常有一个主题,比如说像热带天堂,英伦遗风之类的。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真实的兄弟会姐妹会生活,我来给大家讲讲我自己的故事。
在凯斯西储大学,我也曾是兄弟会的一员。与美国大学一样,不同的兄弟会也有它自己不同的传统与文化。有一些被认为是是书呆子联盟,有些则是运动爱好者的集合。我所在的兄弟会以举办校园里最棒的派对而闻名。我的两个印象最深刻的派对是泡沫派对和迷宫派对。泡沫派对,顾名思义,自然需要制造出很多泡沫啦!我们买了好几加仑的洗涤精,把他们丢到吹泡泡的机器里面,几小时之后我们宿舍一楼的整层楼道里就满是肥皂泡沫了。这个时候我们把音乐打开,调到最大,开始今晚的狂欢。几小时之后我们的派对变成了一整夜在一米多深的泡沫中的狂舞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这是目前为止这辈子干过的最爽的事儿。另外一个叫做“迷宫”的主题派对从名字上也很好理解。这个派对的所需的准备工作要麻烦一些,但真的很值的,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嘛。我们兄弟会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在我们的房子里用镜子与易拆卸复合木板等搭建出了一个迷宫,我们甚至还设计了要蜷缩着身子才可以爬过去的隧道。一个人最快也要花二十分钟“走”完这个延伸至整个房子各个角落的迷宫。在迷宫的终点,等待“凯旋者”的是满屋的啤酒——这对我们来说才是真正派对的开始!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走,或者说爬出迷宫,开始享受胜利的喜悦。这个迷宫派对也是我大学生活中一次很难忘的经历啊。
我在北大人大的校园中很少见到类似于这样的狂欢,这也是我在上文中提及的我所感觉到的两国之间大学文化差异。周五的夜晚,漫步在中国大学校园,你往往会呼吸到宁静,平和,以及情侣们悄悄相依偎的甜蜜。这在美国大学校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个时段往往是兄弟会宿舍中最疯狂放纵的时刻,一条街上的每栋房子里都在办派对。站在街末,从每个扩音器中逸出的不同音乐交织成一片毫无节奏感可言的嘈杂,将屋顶掀翻——这就是美国大学每个周五夜晚上演的固定曲目。虽然说我享受过这种典型的美国式大学生活,也喜欢晚上到酒吧夜店去玩乐,但我并不觉得我有多么怀念那些日子,因为我很早以前就为了上军校而放弃了它,义无反顾。我觉得我自己还是更适合军校的生活,也许是性格使然吧。
其实我觉得美国的军校生活有一点儿中国大学那种“清心寡欲”的感觉。在军校校园中是严禁饮酒的,男女之间也不可以在课堂以外有其他接触,否则惩罚很苛刻,后果很严重。早上定时起床,晚上定时睡觉,连一日三餐都是大家在一块儿吃。与在凯斯西储大学的时候相比,我觉得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要少了许多,但每天过的要更加充实。并不是说我在西储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只是美国海军学院要求的不仅仅是“天天向上”而已。每个学期末我们都要完成一系列包括引体向上,俯卧撑,长跑在内的体能测试。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达到测试的基本要求,就会被学校劝退。除了高强度体能训练及专业知识教育之外,每个学生还需要用课余时间去帮助周围在学习或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员。军校的生活使我看到了美国大学生活的另一面,与《美国派》版的大学生活大相径庭的一面。当然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美国大学都是不同的,每个美国大学生也都是不同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鸟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每只都与另外一只不同。
其实这种的文化差异还反映在人际交往上。我和我的北京舍友小光,还有我的美国同学马克都是很要好的朋友,可是我和他们建立和发展友谊的活动却是全然不同的。举个例子来说,我的中国舍友和我一起晨练一起写作业,通过这些活动来增进感情,然而我和马克等美国朋友却喜欢晚上一起到三里屯或五道口的酒吧和夜店去狂欢。我的中国朋友们似乎很不喜欢夜生活,我曾邀请过晓光很多次去酒吧玩,不过他总是拒绝,并告诉我他更喜欢晚上呆着屋里打游戏。我和我中国朋友以及美国朋友的关系也显示了存在于中美大学之间的文化差异。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中国大学中似乎缺少一种在美国大学叫做“学校精神”的东西。学校精神,或者叫学校凝聚感,通常表现为在大型活动上穿同样颜色,或有学校标识的服装。在美国的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代表颜色以及吉祥物,如老虎,熊,勇士等。由于几乎每所美国大学都有自己的体育校队,和其他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肯定是少不了的。橄榄球和足球是大学中最流行的运动,每当有大型球赛的时候,学生们都会在他们身上和脸上涂抹代表自己学校的颜色激情四溢地为运动员们加油。有些规模大一些的学校常常主办这类集会,有时国家电视台还会直播比赛盛况,参与比赛的学生运动员中甚至有一些会在毕业后成为职业球员。
我在美国海军学院也为校队打橄榄球。让我永生难忘的一场比赛是我们海军和我们的老对手美国陆军学院之间的。美国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竞争传统和美国的历史一样长;这种竞争就像两个兄弟在一起切磋切磋武艺,但有时候打着打着,一不留神就演变成一场恶战了。那是十一月份的一天,我对这场比赛最深的记忆就是天气实在是太冷了,以至于在桌子上为球员们准备的水都结了冰。但全校的同学还是都来观看我们的比赛以示支持——他们加油的声音大到我连自己脑海中思想的声音都听不到了,我的朋友们甚至还不惧严寒光着膀子把我的名字涂在他们胸前。看到全校师生都在看台上给我们加油,我们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很受鼓舞,最后我们以 24比零完胜陆军。比赛之后看台上的同学都站起来唱我们海军学院的校歌,同时大喊“海军最棒!”这也是我在海军学院很难忘的一晚啊。
作为一个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大学生, 我觉得在这里的作业量和我在美国时需要完成的作业量差不多。然而我察觉到在体育健身方面,中国大学与在美国普通大学之间存在着很大不同,更别提与军校相比了。举个例子,我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去跑步都可以见到同样的人在校园里晨练,可他们都做像太极和散步之类很缓慢并运动量不大的运动。而当我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加速跑过他们的时候,中国学生都像看疯子似的瞪着我。如果你觉得这个已经很奇怪了,那下面还有更让你吃惊的——我下午的时候还去健身房健身。在健身房我终于找到了和我在美国的时候运动习惯相似的人。这些在健身房健身的中国学生和美国大学中常见到的学生一样举哑铃,练起重机。相对而言,他们比普通中国男性要壮实一些。在中国的健身房中只有一件事让我感到不大适应:人们总想摸摸我的肌肉并让我教教他们如何能练成我这样。刚刚开始我确实感觉怪怪的,但后来就慢慢习惯了。许多中国学生都向我打听我的健身秘诀,于是我因材施教,交给不同人不同的锻炼方法。其实在美国大学校园中也不是人人都热衷于体育锻炼的。不同于那些喜欢在健身房中举哑铃练肌肉的学生,有些人很少锻炼,只爱呆在宿舍房间里打游戏玩儿。我觉得首师大也是如此。我的同班同学们很少出去运动却喜欢躲在屋子里看电影,而我的舍友以及其他我在校园里交到的朋友们却喜欢和我到健身房去健身。但美国海军学院的体育健身训练却和中国大学甚至美国普通大学的都不一样。
让我来带你们经历一下军校一日吧。我们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去集体晨练,一个多小时的晨练结束,在吃过一顿由鸡蛋,土豆,香肠和玉米松饼组成的美味早餐之后我们回到自己的房间准备七点五十五分的早课。上午的课在十一点四十五结束,然后我们有两个小时自由活动时间,一般用来个人自主健身和吃午饭。午饭和早餐一样,都有大量肉类和其他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午饭前我常常先去游泳,所以开饭的时候胃口总是特别好。短暂休整之后我们从一点四十五开始上下午的课,一直到三点四十五。之后是我们的体活时间,我们一般都会用来打橄榄球,篮球,或垒球。训练一般很晚才结束,我们在六点四十五左右吃晚饭。晚饭总是一天中最丰盛的,我们常吃的是传统的美国式菜肴,像卤汁烤牛肉或火鸡肉。晚饭之后是我们必须参加的自习时间,从八点到十点钟。然后我们有一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有些人喜欢读读书打打游戏,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很疲惫了,所以早早上床休息以保证第二天精力充沛——当然了,同样紧张充实的第二天。
这个日程对每个大学生来讲都艰巨了一点,可这只是针对于军校学生的。在美国只有六所军校,普通大学对体能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可对于学生来讲,学业上还是很有挑战性的。由于健身文化在中国和美国军校的不同,当我告诉他们我通常的健身运动量时很多中国学生都认为我是疯子。我在中国的时候可以保证我的运动日程——早上跑步,中午游泳,下午在健身房做引体向上和起重,可我在中国让我感到头痛的是吃饭问题。
在美国我常常吃高热量的食物,像大量的肉类和土豆。而在中国我很难找到我习惯吃的食物。我觉得中国的食物不像美国的食物一样容易让人有饱腹感,尤其是在首师大的食堂里我很难找到自己想吃的东西。食堂供应各种个样的中式菜肴,从陕西炒杂菜到四川涮火锅,每种都香的不得了。首师大食堂食物种类的可选性比我去过的任何大学都要多,但我每回吃完饭都没觉得饱过。我常常点牛肉炒西兰花盖饭,因为牛肉是我最喜欢的肉类。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点这道菜的时候想着这回总算可以大快朵颐了,没料到当盘子端上来,里面装的不是一大块牛排而是细细小小的几条肉丝!几个月之后我渐渐习惯了少吃肉,可是我还是时常想念在美国遍地都是的大块剔骨牛肉和鸡肉。大多数美国大学的食堂也是类似于首师大这样的自助食堂,可美国海军学院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可以自选我们每天的食物,只有每天每餐的配菜可能有几种选择。开饭时不是我们自己去取食物,而是有人将食物端上桌来。我们十个学生坐一桌,像一家人一样传递着分食大盘装的肉和土豆。我最喜欢的学校的饭是火鸡餐,一整只火鸡配上肉汁儿土豆泥 ,煮西兰花,越梅酱和填料。这种火鸡餐真的是太美味了,以至于享用完之后我心底会升起一种在过感恩节的满足感。倒不是说我不喜欢中国菜,中国菜很好吃,只是里面的肉量实在太少了,而我习惯了吃卡路里含量很高的食物——因为我的运动量很大啊。
中国学生不仅觉得我的运动与饮食习惯奇怪,他们还觉得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很特别。在美国,和教授在一个小型的课堂上交流,在课外讨论问题是很常见的一件事。在课上我喜欢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和教授开开玩笑以及在课上和教授争锋相对地交流思想,然而我的中国朋友们相对来讲就更保守一些。这个特点在中国小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在给他们上英语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害怕在课上发言也不喜欢在课上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为了帮助他们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我开始带一只足球到课上来做击鼓传花的游戏,拿到球的孩子要用英语讲点儿什么东西。大多数时候我喜欢把课堂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让他们抢答问题得分。虽然我没在中国待太久就这样下结论有些草率,但总的来讲我感觉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爱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六个月在中国学习后,我可以说已经经历过三种不同的大学文化:派对文化,军校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种都让我学到了许多。我希望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中国的大学,可就从我短暂的半年交换生生活中我已经发现了中美大学社交理念的不同是一种深层次上的不同。我知道有一些地方直到我离开北京的那天也还是会感到不习惯,还有一些东西,像食物,我永远都不会真正地享受,只能是渐渐适应。我相信这是所有出国留学的人都会遭遇到的挑战。离开我热爱的美国海军学院已经有六个月的时间了,我终于认识到我有多么想念我在那里每天紧张而充实的军事化常规日程。虽然说我很享受在中国的一切,但我真的很怀念家里熟悉的生活,真的迫切希望回到美国海军学院去完成我的大学的最后一年。这学期的出国留学经历对于我来讲是无价的,我将永远喜爱中国和中国人民。我希望我在首师大的表现给中国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因为中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现在我可以回到美国告诉我所有的同学在中国学习有多么好。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美国人到中国来学习,到中国来了解欣赏中华文化了。
--
Jordan J. Foley
傅力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